在实习中思考、学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0-11浏览次数:37

      三个月的实习期过得很快,要离开这儿了,收获很多,学到了一些靠自己冥思苦想得不到的东西,在出版部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在社里也听到一些新鲜的观点,做了一点儿事,也碰了一点儿壁。
      大学里教会我们思想,教会我们知识,却没有教会我们踏入职场的第一步——如何使用各种办公设备。上班的第一天就出现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发传真时传过去了对方却没收到。原因很简单,发传真时放反面了,这次碰壁让我明白“主动去问永远比等待来得有效”。当今天我可以熟练使用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等各种设备时,我要感谢出版部曹老师耐心的教我如何使用复印机、打印机,发行部郭老师和武老师不厌其烦的教我如何使用传真机。
      在出版部实习的日子,工作是琐碎的,却容不得一点马虎。曹老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认真负责的重要性。我看过的每一张软片、每一本样书包括复印完的每一张单据,她都会细细核对。她说:“你看一遍,我再看一遍,这样才不会出错。”每当她在核对中发现我没在意的错误,她会耐心的指出来,并告诉我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她的亲切让我一直紧张的心情轻松了不少。她教会我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绝不因为个人私事而影响到出版社的图书印制工作;遇到紧急情况,就是牺牲休息时间来加班也要在第一时间完成任务。虽然比起其他同学,我常常是最晚下班的,但看到自己查看的软片、蓝图、样书变成一本本实实在在的“真书”,我的心里是无比幸福的。
      出版部的实习,有助于我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拿到一本书,我关注的不再仅是语言文字,还有用纸、封面设计、成本、效益等各方面。在大学里进行模拟图书制作时,常常对于选题本身认知较多,而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需的物力、财力考虑较少。在出版部的实践告诉我,要想做好一本书,成本管理很重要,首先要全面认识自己的资源拥有量;然后,量体裁衣,做好规划,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发挥好。
      成本核算、纸张采购、调拨、软片复制、图书印制委托书办理、印前核对,印刷时搭版节约成本、查看样书、图书催缴入库,这些工作让我感到所有学过的课程都不是单纯的记忆,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指导实践,才能够帮助我更快上手工作,更多地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
      这些都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经验,实习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明确了什么是职业精神。和许多同学相比,我是幸运的,我不用跨入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职场里的勾心斗角,我能够继续在校园里工作学习,吃学校食堂的饭,用学校的自习室,享受学校的各种学术资源。
      这样的实习环境是我十分喜欢也是让许多人羡慕的,正如大学出版社在出版界的特殊地位。它是教育系统和出版系统的交叉点,大学办出版社,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做背景,自然应该以学术书籍为主,但是在目前国内大学出版社的出书结构中教材教辅仍然占大多数。在社里实习的三个月,我明显感到这不是夸张,从出版部可以清晰发现社里的合作书和教辅占多数。这种产品结构,与国外的大学出版社很不一样。同时,许多大学出版社从选题、组稿、编辑、设计、印刷到发行,都没有自主面对图书市场的能力,这与其他出版社和民营书业又不同。大学的时候,我与一些民营书商有过合作,帮他们提供一些选题和组稿,那些书商出的书市场性很强,但真正体现了选题是出版各环节的关键。从他们身上,我学会关注大众市场,畅销书市场去发现选题。大学出版社不同,它是小众的出版社,它的读者群有限,专注于自己领域的选题策划,这种选题策划的专业性很强,对编辑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但大学出版社也是出版社,也要参与竞争,究竟应该如何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结合,大学出版社该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没有太多调查实践,暂时没有资格得出结论。但在大学出版社的实习启发我,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在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另外,我觉得社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门之间没能很好地沟通。在出版部,每周一和周五是最忙碌的。常常是几乎所有的软片或蓝图都在周五看完下厂,周一的时候返回查看,然后入库。这么一看,也许对社里的其他部门影响不大,但却使出版部的工作量无法平衡,也加大了印厂周末的工作量,出版部需要加班,印厂也需要加班。如果可以统筹四个编辑室,协调错开出书时间,将出版部周一和周五的工作量尽量平均分配到每天,或许会更人性化吧,当然,这样的想法也许会是幼稚和不全面的。
      社里的口号是“致力于专业化教育,打造传媒类精品化图书”,这对编辑及其他人员的素质要求都很高,在实习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学历的不足,知识的匮乏,我从未如此渴望学习过。难怪总有人说实习会让人想继续学习。学历是一块敲门砖,没有它一切能力都未必得到认可。实习后,我更清楚学历的必要性,每天在走廊上经过的研究生们是令人羡慕的,她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也许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暂时不去读研,而且面对身边同学的考研热潮,我不想盲从,但我心里明白考研我会去的。我喜欢编辑出版这个专业,因为我喜欢文学,也喜欢挑战。在毕业后的两年里,我想给自己时间去整理消化大学的知识,坚实我的专业基础,从事专业领域内不同种类工作,我希望能去出版社、报社、民营书业或其他传媒经济形态企业锻炼自己。通过不同地方的工作学习,我可以更熟悉业务知识,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真正深刻地理解编辑出版。实践之后再回头学习,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可以让我的学习变得更有目的,真的学以致用。我相信我可以做到的。
      大学里的教育,是分专业、分方向的,但在社会实践中,却常常需要很多专业、很多层次的人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譬如一本书,责任编辑看见的是加工整理,封面设计看见的是版面格式,责任印制看见的是印刷工艺,发行人员看见的是经济效益。以前,我在本科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仅将注意力投入在编辑环节,误以为编辑就是出版物制作的全部,忽略了前后环节及其他细节。实习的过程使我知道,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都有一定的程序和工作内容,任意忽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使书籍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样的体会不是课堂能带给我的。我很感谢蔡社长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能够亲身体验编辑出版整个流程,熟悉与不同专业方向的人合作。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愿意也很希望能再来这里实习,在不同的部门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出版人。
      就要离开这里了,走着每天熟悉的路,做每天熟悉的工作,穿过熟悉的核桃林,听见中午12点准时响起的校园广播,我心里有一些失落和许多不舍。我会记得蔡社长的平易近人、王社长的严谨作风、闵老师的风趣幽默、曹老师的认真负责……我感谢社领导对我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感谢叶新老师的推荐,感谢刘大年老师引我走进这个出版社,感谢出版部曹辉老师对我实习工作的认真耐心指导,感谢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我关心帮助的所有老师,你们的耐心和细心让我度过了愉快充实的三个月,我会想念你们的!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叶钦
                                                                                                              2006.10.9
spy phone site texting spy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