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长征
《长征史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全诗近2万行,20余万字。作者何辉用激情澎湃而又不失典雅壮美的语言,记录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程,展现了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面,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红军英雄形象,歌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
“我相信,在史诗的创作中,艺术想象力和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协调的,甚至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何辉查阅了大量的长征史料、长征回忆录、长征日记、长征故事,而且严谨地遵循艺术创作法则,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诗意地刻画了一名又一名红军战士,再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画面,描摹了一幕又一幕战争场景。
以诗化的方式传承长征精神,继承并融合了西方和东方古代史诗的创作传统,具有质朴、直白、流畅的艺术之美。何辉巧妙地运用长篇叙事诗的多种创作手法,追求音步齐整的同时力求做到句末押韵,同时讲求押韵在诗段中的运作。另外,采用“程式化”的创作技巧来表现在不同时刻出现却有相似特征的一些自然现象或战争场面,展现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全景画面,加强了诗歌的情趣,具有缠绵不尽、回环往复的史诗之美,并在朴素、壮美、恢宏之中显示了诗歌优美凝练,朗朗上口的音乐之美。
在《长征史诗》的整体构思和谋篇布局上何辉颇下了一番功夫。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的一幕作为整部史诗的楔子,从而将长征的艰难险阻与悲壮惨烈以震撼人心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接着史诗从1934年10月赣南于都一个明媚的清晨写起,基本上按时间先后顺序从红军长征出发直至到达陕北,长征途中遭遇的所有重大战役和攻克的艰难险关尽皆展现,全景式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历程。作者还精心选择了一些典型场景进行细致描绘,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越大草地等。
在远古时代,人们和乐而歌,诗歌就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叙事诗”。但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代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的兴起,因其意象模糊、晦涩难懂,使得诗歌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正是在当下这个诗与诗人面临严峻考验与艰难抉择的时刻,作者拒绝一些所谓的专业诗人善用的把现实生活距离化、陌生化的表达方式,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写作《长征史诗》,不仅是一次文字锤炼的长征之旅,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长征之旅,是对长征、对中国革命、对血与火般历史的一种理性认知与诗意把握的完美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