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的第20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11月在云南昆明举行。新华书目报大学会专刊在订货会举行前夕,专访了我社蔡翔社长,对我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产品进行了介绍――
以不变特色应万变竞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是出版圈里有名的学者型职业出版人。说其学者,因为蔡翔始终未停止过攀登出版理论高峰的脚步,而说其职业,则是因为他改变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命运,创造了依靠传媒类专业图书实现年销售4000万码洋的骄人成绩。
1985年,在众多大学成立出版社的风潮中,时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成立,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虽然正赶上出版业的9年低潮期,但当时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却能抓住机遇,像其他大学社一样完成原始积累,到2001年前后,出版社的经营依然名不见经传,在困顿中徘徊。
也正是在2001年,蔡翔出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社长,并施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为出版社制定了一条以“致力专业化教育出版、打造传媒类精品图书”为理念的特色发展之路。2002年初开始,该社以发展为主题,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更好地服务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为目的,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为突破口,全面推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全员竞聘制,同时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并以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后盾,严格政治把关与图书出版纪律以及三审制度,强化了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意识。
2004年下半年,出版社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并明确树立了办社宗旨,即立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服务,为国家教育发展服务。围绕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就是结合出版社的人才优势,充分打造一条传媒特色和精品专业图书的出版之路。蔡翔表示,虽然一门心思搞学术专业,不能如其他综合大学社一样“广积粮”,却可以在传媒专业上“深挖洞”,充分利用专业图书销售周期长、市场竞争弱的优点,规避经营风险,并享受国家对学术出版的资助政策。而且,依托本校,专业出版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专业出版有利于出版社搞好与学校的关系,储备专业人才。
依托这条“术业有专攻”的特色出版之路,中国传媒大学在短短的6年间实现了整体效益的连续翻番,一跃成为效益可观的学术类出版社。如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形成了以播音主持、新闻传播、电影电视、媒介经营等方向为核心的学术出版体系,陆续推出了《国际关系学书系》、《戏剧戏曲学书系》、《文艺学与美学书系》、《汉语言文字学书系》、《文化与传播研究丛书》、《电视剧艺术学丛书》、《媒体管理理论与实务丛书》、《中国电影图史》等大型丛书,并在这些学科领域出版了近200种专著、译著和文集。
在特色专业的教材出版上,蔡翔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高等教育教材尚有不足,首先是缺乏核心产品,出版社推出的教材品种多,但市场覆盖面有限,编写水平、产品的整体设计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融入有待提高。同时,教材应与学术图书严格区别,一方面打造教材的教学特性,一方面保持学术专著的前沿和先进性。
在教材出版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坚持“专业化教育”的特色,策划和开发了众多优秀产品,陆续出版了《实用播音教程》、《中美大学生影视专业在读精品教材》、《艺术设计(广告、动画、影视)书系》、《广告专业系列教材》、《非通用语系列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21世纪艺术设计基础教材》、《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基础系列教材》、《远程与继续教育系列教材》、《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等,并有20余种重点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列。
此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引进国外的优秀专业译丛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之一。在媒体管理和电影电视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外传媒经济管理经典译丛》、《欧美电视制作实用手册》、《法国当代经典戏剧名作系列》等数十种图书就是佐证。
作为一名职业出版人,蔡翔主张在出版社的经营中注重文化管理、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6年来,该社坚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方案,采取以经验、科学、文化管理三者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迄今为止,该社不仅做到了编辑人员专业化、图书出版专业化的品牌特色,还团结了一批传媒学界和传播业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实现每年出书近300种,形成了传媒领域的出版优势和有口皆碑的权威地位。
《新华书目报》 李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