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媒介人敲响警钟——《即将消亡的电视》出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0-26浏览次数:9

 

为媒介人敲响警钟

        ——《即将消亡的电视》出版

 

一:我们需要思考的媒介人

 

与王明轩认识已经十几年了,第一次见面时他还是大连电视台一个小栏目的制片人。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有些理想化的文学青年,就是那种有理想、有追求,也就不安分的人。

果然我的这种印象很快得到了印证,几年后(大概是2000年的春天)再见面时他已经辞去了大连电视台稳定的工作,人已经漂到了北京。

在北京的这些年里他依然很不安分,先后在国内民营传媒公司银汉传播和光线传媒就职,甚至还自己创过业。似乎要把自己不安分的本色进行到底,他的工作性质也由初来时的节目管理、节目制作到后来干脆做起了广告经营。也许是这些经历的缘故吧,在有限的几次交谈中我发现他变化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

半年前接到明轩的电话,说是写了一本书,还说是受了我的影响,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说实话,开始我并不认为他会有什么深度的思考和前瞻的观点,凑热闹而已。这年头写书和写博客一样简单。可是当我认真看了他发过来的材料后才发现这竟然是一本来自于最前沿的实践,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本不错的书。

事实上,许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些从事传媒工作和传媒理论研究的人多多少少都体察到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传统电视的冲击。许多人也知道在网络上可以互动的、点对点地传播的视频是传统电视的杀手,但是大家的感觉多是零碎的、感性的。知道危险即将到来,但没有人能说清楚这种危险何时到来,以及危害的程度有多大,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本书正是从实践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了大胆的、深入细致的分析,让我们能够对未来电视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感知、理性的预测。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没有完全站在电视人的角度去探讨电视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方法。而是把跟电视有关的电视人、观众、广告人、广告主、IT人等各个方面有干系的人都考虑了进去:

电视人所熟悉的、单向的、点对面的、广播式的、大水漫灌式的节目传播方式行将就木,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不熟悉的、双向的、点对点的、互动式的、喷灌(甚至是滴灌)式的节目传播方式全面兴起,我们需要怎样组织节目的生产?如何完成内容的传播?怎样从市场上获利?

普通电视观众将从过去被动的节目观看者变成视频内容的参与者,角色转换后,首先要像学会写字那样学会视频内容的制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住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发财致富的机会。请记住: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影视节目制作人!

还有电视下游的广告人和企业里从事市场传播的人员,连我们最熟悉的收视率的概念都可能没有了,我们还怎么做广告?如何在互动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完成品牌传播的任务?

另外,正在网络视频领域苦战的IT人和跃跃欲试的电信人,在对即将开宴的这桌视频大餐的争夺中你们的确拥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但视频内容毕竟是知识含量很高的经营项目,它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和法则,单纯从技术出发来经营视频内容恐怕是会走弯路的。借鉴一下电视人如何为观众提供节目的方法和思路绝对是有必要的。

……

我可以肯定王明轩的这些观点不会都是正确的,但我也可以肯定他的这本书里的多数观点的正确性很快就会被视频发展的实践所印证。希望电视人、广告人、电信人、从事互联网视频业务的IT人,甚至有志于进入视频领域的普通观众,都可以读读这本书。因为正如本书所说,信息革命在传统电视上游留下了太多的堰塞湖,这是一个传统电视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许许多多人将面临伟大机遇的时代!

既然我们大家处于这样一个危险与机会同样突出的时代,那么为何不一起来对即将彻

底重塑的视频领域产业格局的变化进行一次有益的探讨呢?

来吧,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进行研究和思考的时代!

 

                                                     胡正荣

                                           2009814星期五于北京

 

 

二:骤雨前的雷声

 

王明轩先生来电话说,他写了一本书,书名为《即将消亡的电视》。乍一听,颇为吃惊,我等吃饭的饭桌或将不存在?原因何在?所以请他发来部分书稿学习。读后启发颇多。关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传播形态的理论和实践早已出现,但明轩先生这本书所提供的信息是全面且具现实感的,天边的云彩已显现多时,但这一回或许真的乌云密布,风雨欲来?

中国电视的基因有些不同于别国的特殊性。1958年前后,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非常时期,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刚刚完成,“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些已被后来的历史否定了的运动当时正如火如荼。这就注定了中国内地从有电视那天起,就不曾有过私人电视台,从中央到县市清一色的国有,百分之百的国有,也注定了中国电视超强的政治性,喉舌、工具成为其鲜明的性质定位。

即使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电视的上述品质仍未变动。正如中国的报纸长时间变化不大,而互联网的来临,却从传播方式的巨变中直接刷新了文字为主的媒体传播格局。如今,对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生的主体人群而言,如果报纸明天消失,影响可能已经有限,因为他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已大部分来自互联网,而且互联网所提供的已经远不仅是传统报纸的功能,而是全新的生活方式,相应地,如果谁敢明天取消互联网,恐怕一亿人会上街游行。

根据明轩先生的论述,所谓电视的消亡不是现有电视图像时代的消亡,而是图像传播、制作、营销、管理等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实文字传媒从报刊到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巨大转移,已经预演了图像变化的下一步。这是来自于军事用途的互联网天生传图能力的限制,滞后了电视传媒变革的时间,而技术的演变如果伴随着利益,进化必然迅猛。从传统电视时代向多元视频时代的演化或许就在眼前。

对于社会的管理者而言,即将到来的视频时代加上业已声势浩大的互联网都是无法回避的巨大力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必须出台,适者生存,概莫能外。

视频时代的到来将极大推动中国电视内容业的发展,全民的智慧都有机会在内容制作方面展现出来,某个乡村教师的作品或许一夜之间风行天下,海量内容的片场依然召唤精品的脱颖而出,而准入的自由行会让能力超强的制作家以自选的工作状态参与其中。传媒由此进入民智大汇聚的盛宴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心灵交流或许会在新的技术时代悄然实现。

明轩原来是电视台的干部,因为我牵头运作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项目来北京参与创业。这是一位激情满怀的同仁,记得200061,频道改版开播时,作为节目运行管理者之一的他,在工作楼前挂出标语牌:“强行起飞,空中加油”。这是明轩性格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他不但熟悉、实践了市场化的电视管理、经营业务,而且超前进入网络视频产业前沿,实践、理论两手抓,让我也跟着惊喜,备感欣慰。这样的人才明天永远比今天更高远。

 

                                                      

                                                    20098

 

 

三:网络化时代与传统媒介生存

 

2009年有两则资讯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则是年初美国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获得了由网民投票选出的“最佳网站”称号。奖品是一个14英寸高的塑料猴子雕像,不过这只头戴一顶帽子的猴子,一只手臂正高举着一根骨头欲奋力砸向脚下的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另一则是6月份美国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法国戛纳国际广告节上放话:未来将不会有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在未来十年中所有都将上网,静态媒体未来很难生存。

看来资深的传媒人王明轩先生也加入到要“砸向”、要“批判”电视这一传统媒介的行列。他历时一年有半,推出了一本新书《即将消亡的电视》。然而,与那些起家于新媒介及网络的人不同,明轩恰恰是从做电视开始的,多年后又从中转战出来的新传媒人,一个认真思考传统电视所面临新媒介生态环境与存亡的人。

我想Facebook所获奖品的寓意和新媒介人的预言以及明轩的这本书,无疑会令传统媒介人、电视人非常不爽。然而,古往今来的预言不是从来就包含着正确性、冒险性和挑战性,又夹杂着荒谬性和八卦性,即常常会是错的吗?已经被多次敲响警钟、送达了“死亡通知书”的传统媒介和媒介人,是不是相信这一次的预言与论证一定还是错的呢?

其实,从宏观的时间大尺度看,世间所有具体的、有生命的(甚至包括无生命的物质)事物,哪有不消亡的?几十亿年之后地球不也要报销吗?不过当下的人们一般不会对一万年、一千年甚至一百年后才会消亡的东西感兴趣。因此,电视等传统媒介会不会死亡这个问题,只有把它放到一个可见的时间段才真正有意义。此外,笔者认为电视等传统媒介会不会死亡的问题,还可以从生物进化那里得到点启示。换句话说生物进化中有哪些类型?以及它们的生存状态,或许是看待传统媒介及其生存问题的一种视角。

比如生物进化中就至少有四种类型即:A.种群的消失,如恐龙等;B.种群保留与进化,如蟑螂与老鼠等;C.种群“成了稀世珍宝”,如濒危的大熊猫等;D.种群变异,如始祖鸟变成鸟、猿猴变人等。

那么传统媒介中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类似于哪一个种群呢?尽管类比永远是不准确的,不过以笔者之见,报纸和电视显然不属于A,也不是B,因为报纸和电视绝对不会像蟑螂和老鼠那样在未来仍“铺天盖地”。广播倒像是属于B,因为在没有光线、在闭目养神、或开车出行时,人们能欣赏的只有广播等声音文件;但又不像D;因为从始祖鸟变成鸟,或从猿猴到人是带有本质的变化。所以报纸和电视的命运大概只能归于C。因为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非得读报纸、非要看电视的硬性理由。即人们看报纸和看电视,有点像还想看大熊猫一样,这将成为生活中的、家庭中亲友共聚、乃至伴随就餐时的一种 “仪式”;一种欣赏媒介与信息传递中的“艺术品”和“奢侈品”,因为它们还可以点缀我们的房间与生活。

法国著名学者、政治家与资深传媒人让-诺埃尔·让纳内认为,每一种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出现“新的集体交流模式”。在当今这个“无网不胜”的网络化时代,传统媒介的交流模式以及它们的生存与定位,无疑值得关切和深思。预言或论证电视等传统媒介即将消亡,是警钟还是丧钟?相信在可见的未来就会得到印证。

我一向比较喜欢做事或思考都具有个性、具有浪漫气质和激情的人。在我看来明轩就属于这一类。不过在他那里,我又看到了传统的电视人身上少有的理性、哲思和文采;一种理性的浪漫和理性的激情。而他开阔的视野、潜心的研究、翔实的论证、分析;他确有所感、不吐不快,认真严谨地著述;他无急功近利之追求与平和的心态,着实令我这个读书人、教书人和出版人心生敬意和由衷地赞叹。

我一直想为明轩大作的出版写点什么,因为读了明轩的书真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冲动与联想。我相信读者也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学到很多、思考很多……

 

                                                          闵惠泉

                                                     2009919

 

 

click here married cheaters dating for married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