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当干部不能只会抓经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8-27浏览次数:16

    一位外交官曾经这么说过,新中国头30年是解决“挨打”问题,第二个30年是解决“挨饿”问题,今后30年要解决“挨骂”问题。虽是一种比喻,却耐人寻味。


且不说,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在国际上遭受着更加严苛的审视,也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的龃龉较量,使“挨骂”在所难免;单从国内来说,许多干部可能都有类似感慨:经济发展了,批评声却比以前更多了;埋头苦干着,有时却得不到理解认同,一些群众甚至“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出现这种情况,有社会转型期矛盾增多的因素,有干部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群众水涨船高的期待。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常被忽略,那就是一些干部只重视搞经济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却不想做、不愿做、不会做。有的片面理解“行胜于言”,将宣传思想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新闻发言人成了“不发言人”;有的奉行明哲保身之道,害怕说错话、表错态而保持沉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忽略能力提升,对新的舆论环境一片茫然,躲媒体、怕网络、当鸵鸟。


不善于表达自己,就会“被表达”;不主动回应诉求,就是放弃话语权。这些年来,因为表达不当而招来的批评质疑,因为信息不畅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因为缺少沟通而导致的误解对立,无不说明,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果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尤其在今天,国际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人们思想互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果意识形态工作还停留在原地,不仅要吃大亏,甚至还要犯大错。


改革开放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共识。对于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也要看到,治国理政是一项综合工程,如果把领导职责简化为“抓经济”,把执政兴国等同于“惠民生”,就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经济建设做得再好,也不能一俊遮百丑。试想,如果经济发展逻辑和意识形态宣传“两张皮”,说服力从何而来?人心凝聚和政治整合只靠经济利益,持久性如何实现?如果跟群众连话都说不上,又谈何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干部说起经济工作来头头是道,但谈到意识形态工作就枯燥乏味,不是照抄照搬的老一套,就是空洞无物的旧说辞。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谈到“本领恐慌”时,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我们的有些战士,他们识字比营长识得多,他们从前一个字也不认识,现在能认得五百、一千、二千、三千,能写短短的文章,登在墙报上。我们的营长、连长……不但文章不会做,许多东西都不知道,战士反而比他们高明。”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体,面对各阶层不断提高的表达能力,领导干部如何真正跟上时代的脚步,如何避免新的“本领恐慌”?


在这个意义上,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看他重不重视、善不善于抓宣传思想工作。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两把刷子,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地阐释清楚,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工作才会主动,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善于在众声喧哗中明辨主流支流,善于从百家争鸣中把握真实民意,把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解释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疏导情绪、平衡心理,从而实现党和政府“无形资产”的增值。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我们党来说,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能不能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继续保持党的思想宣传优势,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继续做出回答。(本报评论部)
 

why some women cheat women who cheat will my husband cheat
help me find a girlfriend click he cheated on his girlfriend with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