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第一部分在构建网络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是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一种较有影响力的干预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事件、认知和行为三者中,认知发挥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最终采取哪种行动。由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网瘾治疗中常用的干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认为治疗不是直接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是通过分析人的思维活动及其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和情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的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式,以22个省市自治区、34个城市、57所中学的7 044名青少年为样本,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结合青少年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把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五个维度: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自我信息控制,共14个指标,采用62个操作化定义进行测量评价;分析总结了当前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上,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受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影响,也亟待从这些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第二部分采用媒介接触日志和访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就调查项目编制成日志表,分发给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并对填写后的日志表回收整理、统计归纳和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将调查结果进一步精确化,理清关系、揭示规律,并以定性分析法就数据结果进行“质”方面的分析,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演绎,从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为提出策略提供现实可靠的依据。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的调查研究成果曾在2017年6月27日首次发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张艳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宋素红教授等专家参与了发布会互动点评,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了耐心指导。喻国明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意义重大,对于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应开展场景化研究。当前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调查研究更多是从成人本位角度出发、以控制和保护为价值取向,希望接下来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调查从青少年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开展深入的、创新性的研究。这也指出了我们下一步提高和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