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流行:中国录制音乐产业形成与转型研究》新书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产业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林江龙一发布时间:2024-07-19浏览次数:10

6月28日下午,备受行业关注的《制造流行:中国录制音乐产业形成与转型研究》新书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产业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隆重举行。本次发布会采用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来自音乐产业、学术界众多嘉宾参与,王炬、周建潮、詹华、尹亮、董露茜等业内专家参与了线下讨论。本次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音乐产业和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为推动中国音乐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制造流行:

中国录制音乐产业形成与转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国涛教授首先为新书发布会致辞。他指出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录制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讨论从黑胶、盒带、CD到流媒体的媒介转型以及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这本著作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媒介研究领域继续添砖加瓦,促进了学校的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随后,该书作者、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张谦副教授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突出了两种研究方法和三条叙事脉络。作者一方面使用了常见的史料分析法,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数据库,梳理了大量报纸和互联网信息,为本书收集了一手背景资料;另一方面,本书强调了深度访谈及口述材料的重要性,作者带领学生团队访谈了几十位行业资深从业者、企业家和艺术家,整理出百余万字的口述资料,构成本书重要的资料。三条叙事脉络是指:第一,产业职业化进程:书中探讨了中国录制音乐产业形成过程中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演进,分析了不同时期涌现的职业角色;第二,音乐正版化进程:记录了从80年代版权缺失到90年代著作权的出现以及盗版市场的危害,再从新千年以来的免费数字下载到资本和政策驱动下的数字平台版权集中;第三,结构性变迁:关注了政治、经济和媒介的结构性变化对音乐生产、分发和消费等环节的影响,思考了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中国音乐产业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理事长、原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经理周建潮认为该书巧妙地运用“录制音乐产业”这一概念,超越了常见的“唱片产业”一词,涵盖了从唱片到数字音乐的产业变迁,记录了产业的百年历史,也揭示了其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主要涉及录制音乐的内容价值、版权价值和商业模式三个重要方面。总体而言,该论著选题新颖,言他人所未言,对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炬指出该书的主书名叫作“制造流行”,这使人联想到唱片业的特点不仅是制造流行,因其载体的特殊性,还能“留下流行”和“留下经典”,这也是唱片业和广播业最大的不同。作者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后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及时的梳理,超越了不同时代从业者可能会存在的认知盲点。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安认为:本书注意到了音乐产业内部的差异性,比如录制、演出、出版等分支产业之间的区别,最终将研究聚焦在录制音乐产业之上,然后向关联产业进行辐射,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同时运用了史料和访谈两种方法共同构建一个产业演化的历史图景,反映了作者的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新的学科理念。


太合音乐集团厂牌战略总经理、资深音乐企划人和经理人詹华认为:该书无论是在用词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上,还是在材料选取、脉络梳理和逻辑通畅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作者并没有复制西方的音乐产业故事,而是梳理出了属于中国音乐产业本土的发展轨迹,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是一本很重要的工具书。


阿里大文娱演出业务线虾米音乐娱乐主理人尹亮认为:作者身处北京,并能够与行业有着更多的互动,对于完成这本书至关重要。以往大家只能通过阅读国外书籍来了解音乐产业,但这本书充满了本土的故事和理论总结,并描述了行业已经发生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于年轻的从业者来说格外有意义。


小鹿角智库及音乐财经创始人董露茜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将碎片化的历史编织成了一本书,其中的各个细节唤起了她本人作为媒体工作者入行以来的种种回忆,很多采访的情景再现与脑海中,也让那些本来存在于想象中的80和90年代变得更加鲜活。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司思认为:作者写作严谨,学术援引非常丰富,适切于音乐产业、音乐传播和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堂教学。因此,该书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平时的参考书,都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音乐产业的不同职业和分工,以及中国本土的音乐产业发展全貌。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企业与国际传播负责人彭永刚认为:该书作者能够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具有“匠人精神”。该书也阐释了非常重要的一些历史时刻,比如平台的正版化进程,及其对于中国音乐产业形成的重要意义,这些对于理解中国音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英国格鲁斯特大学音乐与声音专业博士候选人、资深音乐媒体从业者武鹏认为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关于产业的研究,但整体逻辑起点还是在谈音乐内容,这一点对于快速发展的音乐产业来说格外重要,因为在市场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容易突出财务报表,而忽略音乐内容本身。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制作人合作负责人关鹏认为:这本书提到了很多专业的职业角色,比如A&R、企划等,能够让我们了解从创意到生产,再到分发的实践过程,这些知识对于从业者而言都非常重要。同时,书中提到的一些“标准化”的实践规律对于制作出好的音乐并实现音乐的工业标准至关重要。


资深音乐唱作人,制作人/A&R/舞台总监关鲲认为:这本书将中国不同时代沉淀出来的产业体系和方法呈现出来了,将前辈做过的事情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并抓住了“录制”这个核心环节,能够让我们后辈了解中国的录制音乐曾经走过的道路,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本书的责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编辑部主任曾婧娴指出:该书能够顺利并高效地出版,首先取决于作者张谦严谨的学术态度,其次也与“编辑先行”的工作方式相关,也就是身为编辑更早地介入相关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出版效率。

最后,作者张谦指出她的论著作为一个研究起点,勾勒出了中国录制音乐产业的形成与转型轨迹,殷切地希望更多的学者和从业者能够加入中国音乐产业的讨论和研究中,关注这个长期被忽略的重要领域,为中国音乐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