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翟天临学霸人设崩了,学科建制下的艺术研究会不会崩?

2019年新春,学霸人设崩了的翟天临给万千备考的艺术生提了个醒:读书千万条,规则第一条。学术不端正,亲人两行泪。

 

图片

翟天临在春晚上表演小品

 

最近最具黑色幽默的事莫过于,春晚上正义凛然“打假”的演员,走下舞台自己的博士学位却被打了假:从直播时的一句“不识知网”起,翟天临得罪了整个脱发博士团,相继被曝论文查重率过高、高考成绩虚假、博士毕业资格存疑······甚至最终还拖了北电、北大两所名校下水,把高校遮羞布下的二三丑事儿大白于天下。

 

普通人获取博士学位往往代价巨大,头秃、熬夜、放弃工作机会甚至延迟结婚生子,但明星翟天临在没有C刊论文的情况下就可以参加博士答辩,作为一个全日制博士生却整天拍戏代言上晚会。另外,除了翟本人,在“博士-博士后”这个链条的前后诸环节上——人、机构、规则——又究竟存在着多少疏漏与腐败呢?

 

图片

 

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背后图片来源:凤凰八卦

 

教育是民生大计,学术不端触犯了招考公平的底线,自然引起公愤。而翟天临事件的持续发酵,实际上把公众早就内心狐疑的问题再一次抛出了水面:高校是否会对明星在毕业要求上降低标准,在学分管理公平上开绿灯?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明星进修一直有所质疑,认为这是大学与明星之间的‘交易’:大学看重明星的名气,明星则不过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媒体评论人廖德凯则撰文指出,任何人都有继续深造的权利,“虽然一直以来社会上对大学录取体育明星或演艺明星充满争议,但这也是大学对入学者摒弃单一的分数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正常手段。”

 

明星攻读学位会得到认可,然而关键在于,大学必须坚持一样的培养标准,不能“放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沈建华建议,高校应制定符合明星特殊性的“弹性”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做到“宽进严出”,以增进其大学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

 

图片

翟天临早前采访

 

其实,翟天临的“治学”之路,在艺术类高等教育中颇具代表性。除了指责翟天临,也有声音进行反思,艺术的培养目标与学术的考核方式,到底是否兼容呢?

 

新京报记者张春晓撰文评论称,批评翟天临“论文抄袭”的个案之外,公众更应该反思“论文何以适用”深层问题:以论文方式考核更偏实践的艺术专业,是否合理?当艺术研究纳入学术建制,又该怎样让两者更好地融合与适应?

 

张春晓指出,“艺术”和“有关艺术的学术”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东西——当二者都被纳入教育体制,就出现了许多混乱和冲突。例如,艺术生总要艰难地在专业和文化课上分配精力,学业终点背负着毕业创作(设计/音乐会/大戏等)+毕业论文的双重任务。如果博士生质问翟天临为何不掉头发就能获得成果,那么千百万艺术生也会想问,那些只写论文或实验报告的人为何不被考核吹拉弹唱、挥毫泼墨?

图片

翟天临参加综艺节目

 

张春晓认为,艺术自身有可教学和不可教学的成分,让艺术学徒通过论文展现自己的学术功底,混同了艺术与学术两类培养对象,结果导致学生和老师都视论文为非必要的苦差,虚与委蛇,敷衍了事。这一学术考核方式维护了形式上的严肃,却不得不降低实际的标准,双重任务难以真正达成。

 

对于翟天临的学术造假,演技优秀固然不能为他的论文抄袭开脱。不过,演技与论文之间、职业与文凭之间、艺术与学术之间,应当是怎样的关系,令人深思。

 

 

作为艺术生的你,对于翟天临事件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想法

 

 

以上资料参考:新京报  Vista看天下  界面

 


 

艺考大师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教学服务平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