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孩子,咱还是别学艺术了吧

高二那年,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给了我一张票。

 

“学校最近请了一个市里的专家,是很多电视台工作过,平时教朗诵,也是普通话考试老师。他以后每周在学校里开节课上朗诵。我看你好像挺有兴趣的,要不去上上课吧。”

 

那天,我攥着票,一下自习就跑回了宿舍给妈妈打电话。拨电话的手微微颤抖,声音难掩雀跃:“妈,我有机会去听一个很厉害的老师上朗诵课了!”

 

“噢,是吗?”

 

老妈回复我了一个以问号结尾的陈述句。从她并不上扬的语调中,我知道,那个没有被我问出口的请求,没戏。

 

图片

 

隐隐能猜到的原因,我不愿意再向我那辛勤劳动半辈子的父母们逼问。只是还是不甘又不甘。从来没有人向我指明过什么,对于这条我想走的路,我也并不太清楚该怎么走,走去哪。隧道里,我摸黑求索,好不容易触碰到的墙面却冰冷得让我猛地所谓了手,然后清醒。

 

但兴趣使然,我还是没有放弃那张票。每个周二晚,我开始难得地在第一节自习课就写完作业,然后去那间被临时拿出来学朗诵的音乐教室报道。南方的海滨城市,因为海水的比热容,早晚温差很大。教室窗户大开,快入冬的大家也只是在短袖外简单穿了个外套。选择舍弃一部分晚自习时间来上课的同学寥寥无几。而我,抱着一本普通话教程,坐在稀稀疏疏的同学们之间,内心纯粹得幸福。

 

图片

 

故事的后来吗?如果这是个励志的故事,那应该是我努力争取,不顾爸妈的反对走上了我喜欢的这条路,得偿所愿上了一所国内这个专业最好的学校。但可惜,根据大家的想象发展,故事只完成了后半部分。

 

故事的戏剧性就在这——我上了这所我曾经梦寐的学校,却是以另一个专业学生的身份。我就这样,坦然却仍难以释怀地走在学校里,与那栋专业大楼擦肩而过,与曾经的那个梦想擦肩而过,并渐行渐远。

 

图片

 

那年高二,因为咽不下肚的不甘心,那次之后的我,心并未死。听到这所学校的信息,仍然心潮澎湃。高三的寒假,有个艺考的同学告诉我,那所学校在寒假有自主招生,可以一试。于是我再次拨了妈妈的电话。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要不,我去试试?“

“算了吧。如果真有实力,高考考上不就好了。”

 

图片

 

直到现在,写着这一篇文章,带着分享心情的我,还是没法那么坦率。就像青春里喜欢上的那个男孩,永远只能看着他玩笑打闹的背影,被那白色衬衫的衣角牵绊得魂飞梦绕。而我那曾经小心翼翼呵护的梦想,也因为连追求的机会都没有而变得更加诱人之后,终于逐渐失去颜色,退出我的青春。

 

图片

 

当我终于可以提起它再没有丝毫神采奕奕的光彩时,已经大二。偶尔突然陷入惘然,想念起当时拥有梦想的感觉,原来比现在更轻松——没有不甘,没有后悔,没有犹豫和忧郁。更加疑惑,又回过头思考,当时的我是如何“被”放弃那个梦想。于是想起妈妈那张充满犹豫的表情,那句语气踌躇,情绪并不高昂的话——

 

“还是别学艺术了吧。学艺术是无底洞,还有那些后台,潜规则,我们普普通通的家庭,根本没法让你有什么后续的发展。”

 

图片

 

那些遂了愿的,那些还在摸黑求索的,那些迷茫犹豫着的要选择黄色树林中哪一条路的,当你看到这篇文章,你就看到了一个第一次明白放弃梦想滋味如何的人,是怎样在深夜里觉得前路难行而不敢入睡。

 

我最害怕的一句话——“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我本可以。”听到这句话,脑海中自然而然就会浮现的,是那本应该投射在我身上的灯光。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曾被无视、被不理解的那句轻描淡写的话里——

 

“孩子,我们还是别学艺术了吧。”

 


 

艺考大师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教学服务平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