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旧“字”改新“音”,故作惊人语

传媒人学习圈
2019年02月28日 13:02

这是个媒体无孔不入,

新闻泛滥成灾的年代。

图片


19


星期六

2019年2月

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表的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刷爆社交网络,文中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

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

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


1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正音”,如今要被“别字”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有专家陈述如此“修正”的理由: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而百度百科中也确实将确凿的音注释为:què  záo (旧读zuò)。

然语言文字的改革,对字音的究诘,竟要倚多为胜?这一切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


据悉,以上修改内容大部分来自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并于2016年6月6日到2016年6月25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也就是说,新的修订稿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此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并不全然客观真实。



2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拼音研究室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包括上述诗词中生僻音在内的一些古汉语生僻音确实有调整,调整原则是古汉语生僻音在现代是存在的,且有其相对应语意的就保留,如果只有生僻音而与其现代音所对应的字所对应语意相同则使用现代读音,这也是考虑到推广使用的方便,而且考虑到了大多数人的意见。


该研究室强调,这一读音改变还未正式成为国家标准,还需要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才能公布,目前还应以原生僻读音为准。至于新版教材和字典使用调整后的读音,其认为可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得早,率先改革了。



图片

 

语言文字当然不能抱残守缺,一字不易,“约定俗成”确实可以成为语言规范新创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是说,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汉字,就一定要向“错误的大多数”屈服。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不仅要考虑当下人们普遍认可的语言感官认知外,在时代的发展上更多地需要考量整个汉语语言系统的合理性和美感。


如果要人为干预,对字音做出一些适当调整,那就必须要进行充分、科学的探讨和论证,审慎对待,以确保这种调整既符合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促进中文语言符号体系的完善。才便于语言符号的更好会意和传播。


图片


3

字音事件所透露出的,部分自媒体以“创新”的方式炮制假新闻。这不仅在挑战大众的认知,更是哗众取宠的媒介滥用。当一些无良媒体为了争抢新闻的发布速度,为了博取眼球赚取点击率,屡屡发布虚假新闻,或利用各种脆弱关系敏感事件,在自己丝毫不熟悉的领域里指手画脚,让当本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新闻,沦为吸睛反转八卦,或者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毒武器,此乃新闻最大的悲与哀。


互联网流量为王的时代,技术在进步,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迭,而优质的内容才是文化“复兴”最重要的部分。引起舆论爆点的假新闻,或许会一时占有热点,但也会迅速腐朽。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决定了人们触媒模式的改变,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由过去的主动搜索,变成现在的被动接收,在信息爆炸、传播链缩短的大环境下,依旧要有自己的判断,凡事多听多看,不可盲目轻信媒体一面之词。



图片

时代在发展,大众的日常生活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有人想搏眼球,有人想看热闹,有人想赚取流量。日剧《虚假新闻》,就是讲这样一个时代的缩影背后的媒体之恶。当传统媒体趋向自媒体与社交媒体,身为观众和读者,要火眼辨真伪,不轻易被左右;而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就该在乱象丛生、利益至上的当下,守住一个媒体人应该有的基本操守。


我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对爱的向往,对未知和理性的痴迷,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罗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人学习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