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地久天长》上映:王小帅与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转型

《地久天长》上映:王小帅与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转型 

 

图片

322日,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上映了。

 

这部影片可谓是载誉归来。此前,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地久天长》凭借王景春和咏梅默契的表演,创纪录斩获最佳男女演员双银熊大奖。这部极有野心的作品,触及了知青返乡、计划生育政策、工人下岗潮等中国近三十年社会变迁中的诸多“集体记忆”。

 

相较于导演之前的作品,《地久天长》不再是深挖私人化感受,而是展开了生活变迁史的宏阔叙述。宏观来看,这可能不是王小帅一人的转变,从最早期“边缘个体”的生存状态逐渐过渡到如今极具史诗感的叙述,这似乎是整个第六代导演的集体特征。

 

图片

咏梅(左)和王景春(右)

他们是谁?

 

中国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导演。代表人物包括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娄烨、管虎、张元、陆川、宁浩、王一持、章明、路学长、阿年、张杨等。

 

无论是张元的《北京杂种》、贾樟柯的《小武》,还是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娄烨的《苏州河》,第六代导演似乎总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喜欢琐细的日常和迷离斑驳的精神世界。在题材上,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第六代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第六代导演的早期电影作品里,充斥着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北大教授陈旭光在其著作《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中分析,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崇尚感性文化、经常以“成长”或“寻找”为母题, 它使青春影像从建国初期的“青春万岁”,变成了转型期的“青春残酷”。

 

这与这批导演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切肤之痛,而成长期,他们则经历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虽然得以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但第六代也遭遇了八、九十年代经济转轨、工人下岗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并体验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无奈。

 

图片

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 | 电影《钢的琴》剧照

 

因此,第六代是迷茫的。在他们早期的电影作品中, “都市始终是一个大写的他者, 一份真实的恐惧, 一个灰暗的身影, 在这里, 城市的积极性意义几乎没有。”

 

戴锦华在《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 (1978-1998) 》“新人类与青春残酷物语”一节提出,“(第六代) 步入影坛的年龄与经历, 决定了他们共同热衷于表现的是某种成长故事;准确地说, 是以不同而相近的方式书写的‘青春残酷物语’”。同时,戴锦华也指出,“多数第六代的影片的致命伤在于, 他们尚无法在创痛中呈现尽洗矫揉造作的青春痛楚, 尚无法遏制一种深切的青春自怜。”

  

 

转型:更加宏大?还是失去锋芒?

 

《氪娱》公号曾分析指出,宏观来看,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正在经历一个从最早期“边缘个体的生存状态”到“史诗”的变化过程。从《小武》到《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的贾樟柯如此;从《月蚀》到《白鹿原》的王全安如此;从《周末情人》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娄烨也是如此。第六代终于获得了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位置,“时间”和“人与时代的关系”成了他们可以处理的命题。

 

某种程度上说,第六代导演对历史回溯,也透露出人到中年的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偏好和认同——出道时还在《冬春的日子里》流露某种“狂热和哀伤”的王小帅,在新作《地久天长》里,却意外地传递出一种和谐、释然的精神,开始歌颂中国人面对苦难的隐忍和坚挺;无独有偶,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老炮儿》中, 管虎也已经从1990年代青春文化的急先锋,转变为胡同文化、传统规矩的守护者。

 

图片

《老炮》剧照:冯小刚饰演提笼架鸟的六爷

 

这当然不是没有引起质疑。由于第六代导演早期鲜明的“反文化”特色,观众对他们的电影总拥有这样的期许——第六代理应呈现的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批驳。但是,这样的翘首以盼,在他们近期的作品中也许有点落空。

 

“害怕他们失去反骨”,这是观众对第六代导演的隐忧。但无论如何,对于第六代导演自身来说,这种历史叙事是一种自我突破和全新尝试。《地久天长》标志着中国独立电影的一次历史叙事回归,在谈到《地久天长》的创作初衷,王小帅说:“中国现在的发展很快,像猛兽一样往前冲。需要停下来,把过去梳理好……活过了不能像囫囵吞枣一样就过去了,多可惜。”

 

 

 

“拿奖一代”的尴尬

 

第六代导演被称为“拿奖的一代”,这体现在他们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显赫战绩。

 

2001年,王小帅凭《十七岁的单车》一举拿下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他的《青红》获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左右》获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王全安则一直是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宠儿,《恐龙蛋》已经是他第四次入围主竞赛单元,他曾凭《图雅的婚事》拿下过金熊奖,也做过第67届主竞赛单元的评委。贾樟柯因《三峡好人》拿下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他执导的《天注定》则斩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刚刚过去的第69届柏林电影节,也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次抱团亮相。王小帅的《地久天长》、王全安的《恐龙蛋》入围主竞赛单元,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入围了全景单元。

 

然而,尴尬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似乎是第六代导演的宿命。尽管在国外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但因为某些原因,娄烨曾被禁拍五年,贾樟柯则多年囿于龙标。

 

票房上,第六代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也并不理想:王小帅上一次出现在媒体中,还是2014年《闯入者》上映时怒斥1%排片量;贾樟柯尽管在宣发路数中竭力靠近商业电影,但《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的市场反馈依旧不尽人意;张杨的《冈仁波齐》燃起了观众对国产文艺片的兴趣,《皮绳上的魂》又被打回原形;娄烨从地下走到地上,《浮城谜事》与《推拿》饱受赞誉,但还是未能在市场掀起水花。

 

任“第六代”伏熊屠狮,似乎仍无法离开中国电影市场的边缘。如今,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正在上映,这部有王源加盟、流量加持的影片,票房经过一周也只达到4100多万;而娄烨的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更是命途多舛,面临着撤档危机。

 

图片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海报

参考资料:

论文:  《废墟与漫游者:解读第六代导演青春叙事的一种视角》董文畅

南风窗:《<地久天长>:这不是电影,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知著网:《<地久天长>:比起批判与讽刺,更想忠实地呈现生活》

氪娱:   《胤祥专栏|王小帅为何错失柏林金熊?<地久天长>到底好不好看》

同相:《地久天长》柏林擒熊创历史,第六代导演能逆转生存困境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教学服务平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